【過河不拆橋】


吳若權

陪伴父母到花蓮旅行,距離前一次與家人同遊,已經將進有三十年之久。天祥至太魯閣這段鬼斧神工的公路,喚起我們許多塵封的記憶。原先羊腸曲徑般連雙向會車都很困難的路段,已經開發成行人步道,跨越河川連接山脈的橋樑,也都一一換新。

我們追逐著記憶的腳步,試圖找到從前拍照留影的痕跡,仔細觀察發現每一座新橋,都正好搭建在舊橋的旁邊。新橋迎著藍天晴空閃耀光輝;舊橋在荒煙漫草間低訴溫柔過往。

「過河拆橋」,原是一句責備人們忘恩負義的俗話,在這裡,卻變成活生生的人生教育題材──過河的人,不但沒有拆橋,還搭建了新橋,幫助更多後來的人,有更寬闊的路可以走。

南台灣的高屏大橋突然斷裂,造成震驚社會的事故。南北對照之下,我看見台北圓山路段也有一座徘徊在建橋與拆橋之間的中山橋。舊橋未拆,新橋先建,但限於地形規劃問題,交通動線變得很混亂。建橋與拆橋的問題,不但考驗著為政者的智慧,也向活在當代的我們,揭示了值得深刻反省的議題。

而人生的風景,果然處處是道理。一位世伯的長子,多年前赴新加坡創業,以連鎖經營的方式,開了好幾家銷售電腦的商店,以不錯的口碑打開市場,生意做得很好。半年多以前,他曾來台灣洽商,我正好有機會向他請益。

他說:「我已經不做傳統電腦通路的生意了。」

當時的我,並不覺得驚訝!網路興起,引發通路革命,許多傳統的電腦賣場都售到衝擊。我很關心他如何轉型,找到新的出路。

「現在,電腦由大廠自己在網路上賣。我們沒有生意做,就配合趨勢轉型,變成提供服務及維修的單位。我們和大廠之間的生意關係,反而比從前更密切。」他很慎重地解釋,「以前,只是很單純地買賣,他給我什麼、我就得賣什麼。現在不能再用這種模式合作,他要讓我們更懂他的產品,甚至使用者會用出什麼問題,都必須清清楚楚告訴我們。」

從他的說明中,可以看到商場上很親密的一種「夥伴關係」。廠商和經銷商之間,在買賣交易的過程中經常存在有某種程度的利害衝突,但如果能夠換個角度,以理念相結合,就算生意的型態改變,仍然可以換個方式彼此扶持。

如果,理念不合,必須拆夥,也應該給對方留點後路。離職的員工、分手的戀人,在說「再見」的時候,心態上或許可以義無反顧,但揮手時不妨多給對方一些衷心的祝福。

人生遇見困頓時,我們總會自我安慰說:「天無絕人之路!」我相信:上天無意斷絕任何人的後路,但他必須是個懂得過河不拆橋的人。過河不但不拆橋,還要記得造新橋。讓你來我往的互動世界,永遠有路可走!(本文摘錄自吳若權作品《打造自己的幸福.com》時報出版)

•【E世代生活的黃金定律】
「過河不拆橋」,過河的人,不但不能拆橋,還必須搭建新橋,幫助更多後來的人,有更寬闊的路可以走。



列印這篇文章:請按這兒,進入適合列印的版面。
請您替這篇文章打個分數:

最差      最好  


【心情小品】